關于微景通
智慧旅游經典案例:四大鄉村旅游經典案例,教你在鄉村土地上玩嗨!
發表時間:2018-05-24
隨著逆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與消費升級的變化趨勢,鄉村旅游走進了時代舞臺,許多鄉村借助旅游實現了轉型升級、產業興旺,生活富裕,極大帶動了經濟水平的增長,這背后是什么樣的旅游經營模式與發展策略在支撐?今天通過四個經典案例為大家揭曉鄉村旅游成功的秘訣。
莫干山
位于浙江省德清縣的莫干山鎮,距上海大約兩個小時車程,因其長三角地理中心的區位優勢與人文歷史底蘊原因,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,旺季時民宿高達1500元每晚,但仍一房難求,可見其經營之火爆。據統計,2017年德清縣以民宿經濟為龍頭的鄉村旅游接待游客658.3萬人次,同比增長17.9%,實現直接營業收入22.7億元,同比增幅達36.7%,可見民宿產業之火爆。
2007年之前,莫干山鎮依然秉持著傳統老舊的地方經濟發展路徑,以當地農業與特色農作物的種植為主要生存方式,很多當地青年勞動力外出打工。這種情況直到2007年,被前來游玩的南非籍人士高天成改變。
高天成被當地的自然環境吸引,找到了商機。高天成認為莫干山的農舍與當地自然、人文環境渾然一體,通過舊物利用和空間設計,就能滿足中高端人群的休閑度假需求。之后,他又相繼租用老屋,帶動了、老樹林、楓華等一批“洋家樂”的民宿興起。

在2007年到2018年的時間里,莫干山依據市場需求方向與創新發展,不斷更新發展、經營模式,并對民宿群有所擴建或改造。
開始以“裸心谷”為核心,對當地老舊傳統建筑、民居進行改造,是原始的鄉村原生民宿形態;緊接著莫干山對民宿進行了加建,且由傳統鄉村民宿走向精品化、高端路線,注重民宿設計的現代感,也吸引了大批年輕客群;后階段莫干山開始走酒店化、標準化路子,在提供特色化民宿服務同時,加設了酒店業務。
在民宿產業的帶動下,莫干山農房的租金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上漲。而當地村民除了房租收入,有的還在民宿做起了服務員。此外,村民栽種的蔬菜和水果,每年都會以略微高出市場的價格供應給民宿。
在整個民宿產業發展中,當地政府也一直扮演著積極的角色。在政府的指引與規范管理下,將農村的土地要素、勞動力積極性都發揮了出來,終形成了一條產業鏈。
投資者、村民、當地政府,多方要素的有效組合,使莫干山民宿成為鄉村創新發展的出色范本。2016年10月,莫干山鎮入選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。
袁家村
袁家村為什么這么火呢?
袁家村地處關中平原,全村共有62戶286人,土地面積660畝。這里缺山少水,自然和人文條件均不突出,也不是政府重點扶持的“典型村”。但這個村的村干部們帶領村民們想辦法、出點子,齊心協力,僅僅過了十年,袁家村成為陜西省乃至全國受歡迎的鄉村旅游勝地,以“古鎮”+“小吃”模式發展至今,被譽為“關中第一村”。
袁家村郭書記總結:“袁家村的主題是關中民俗,我們為什么不做紅色延安,為什么不做唐昭陵,唐昭陵就在我們背后我們都不做,不做的原因是那些跟我們的生活都沒什么關系,我們就要做關中地地道道的農村生活。我們說的話,我們的衣著,我們的很多東西都是關中民俗的一部分。我就覺得這個東西我能做,別的我們做不了,也不會做。”
袁家村持續發展的精髓是不斷創新產業形態。在村干部的帶動下,袁家村先是建起農民個體經營的“農家樂”,后來又建了特色小吃街,引來特色餐飲、旅游商品等資源,大力發展旅游文化、健康養生、藝術創意、綠色農業等新興產業,再現了古代民居、傳統手工作坊和民間演藝小吃等關中民俗的歷史原貌,提升了鄉村旅游層次。隨后又發展酒店住宿、酒吧等夜間經濟,還通過成立股份公司、群眾入股的方式,實現“全民參與、共同富裕”。
2007年,現在很多村民收入是打工時的10倍。據村干部介紹,現在每戶村民能保證年入20萬元,在外打工的20多名年輕人也幾乎全部回村發展。袁家村還帶動了周邊10個村發展,吸納了超過2000名外村民眾來此就業。
芭蕉村
2012年以前芭蕉村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“貧困村”。全村120戶,幾乎都住老舊瓦房和茅草房,環境衛生臟亂差,農民收入低于全鎮平均水平。“全村119戶人,以前竟然有40多個單身漢,‘光棍村’的說法曾讓村民和村干部都倍感頭疼;“不是醉醺醺地打牌,就是沖突不斷,外人連村子都不敢進。”曾在芭蕉村任村民小組長的南班村黨支部書記高勇坦言,村民發展動力缺失、沒有上進心,以低效產業為主的芭蕉村,遲遲沒有富起來的跡象。
改變發生在2012年。這一年,白沙將芭蕉村納入“美麗鄉村”打造計劃之列,采取農戶出一點、政府出一點、銀行貸一點、集體補一點、企業出一點的方式,共投入3000萬余元進行了整村大改造,讓家家戶戶都住上了143平方米的二層樓房。縱橫有序的林蔭村道取代了泥濘土路,告別了每到雨季,村里都是泥濘遍地、污水橫流的日子。美了村莊環境,也美了村民的心。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啟動,村民們開始主動外出打工,村民的精神面貌變了、接觸的人多了,40多位新媳婦一個接一個地娶回來——“光棍村”成為歷史。
芭蕉村村民們借著邦溪鎮整體開發的機遇,紛紛做起了民宿,還成立了芭蕉村休閑觀光農業合作社,發動全體村民入股,吃上了旅游飯。
依托芭蕉村的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,村里成立了芭蕉村休閑觀光農業合作社,引導村民參與旅游發展。此外,芭蕉村還整合1460萬元資金啟動休閑農莊建設,打造集民宿、餐飲、自駕、度假等為一體的綜合農業休閑樂園,讓全村在去年便實現了旅游增收15萬元。
經過4年多的打造,2015年10月中旬,農業部揭曉2015年“中國美休閑鄉村”榜單,芭蕉村以“特色民俗村”躋身其中,成為海南西部年度唯一入選者。
4
魯家村
魯家村由13個自然村構成,占地面積16.7平方公里。在2011年之前,村里都輸土路,環境極差,垃圾滿地都是,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,農田林地因無人耕種一片荒蕪。在2011年以后,魯家村村班子重組,開始思索如何創建美麗鄉村,許多宅基地、集體建設用地、閑置土地、山林等資源,通過土地流轉,變成了資本,吸引了很多企業資金進入,大大提高了村民經濟水平。
村里進行了村莊環境規劃、產業規劃和旅游規劃。規劃按照村莊原有的脈絡進行梳理,策劃新產業,引進新思想,讓更多年輕人回到村莊,將規劃與運營有機結合,創新產業規劃設計,打造合理的鄉村空間格局、產業結構、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,促進鄉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,讓更多人愛上鄉村 。
2013魯家村提出了打造家庭農場聚集區的理念,在全村范圍內建設了十八家差異化的農場,其中包括了鮮花農場的6億資金投入的這個大項目。同時著重關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,打造了屬于魯家自己的農業高新產業園區。創意農業的發展,提升了土地的利用價值與村民的收益。
魯家村堅持市場主導,企業為主體的原則,走市場化道路,開辟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。通過市場化的機制開發多樣鄉村旅游產品,開發出融合鄉村觀光、游樂、休閑、運動、體驗、度假、會議、養老、居住等多種旅游功能的旅游休閑項目, 打造出特色田園休閑旅游。在具體開發中,可根據各自具體情況側重打造其中某一項或幾項功能,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項目,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。
經驗總結:
1.需要定位準確,因地制宜,打造符合自己的文化和體驗環節;
2.需要全民創業,把所有人的利益都綁到一個產業鏈上,形成餐飲、住宿規模,同時通過合作社的方式,把優勢項目進行股份化管理,帶動村民共同致富;
3.通過旅游,帶動傳統農業生產,提高農特產品議價能力。
4.鄉村旅游一定要考慮客觀實際,不能認為是鄉村就能發展鄉村旅游,要對投資開發項目作科學論證和規劃。如果忽視交通、食宿、民俗文化、產業結構、原住民利益等重要因素,將終導致投資項目沒有成為財富反而變成包袱。
材料來源于網絡,來也整理編輯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