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微景通
發展全域旅游促進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
發表時間:2018-05-17
國務院辦公廳近日下發的《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是一個指導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階段、旅游業“全域化”發展的綱領性文件。其中,在農業和農村領域,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措施,促進旅游精準扶貧、旅游富民和鄉村振興。
《意見》指出,“要加強環境保護,推進共建共享”,特別是要以“全域推進‘廁所革命’”為引領,“因地制宜推進農村‘廁所革命’”,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體系的發展;以“旅游+”為手段,“推進旅游與農業、林業和水利融合發展”“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美麗休閑鄉村”。《意見》的發布,將對我國旅游精準扶貧、旅游富民和鄉村振興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。

首先,全域旅游倡導的“旅游+”發展理念,有利于推動旅游業與鄉村和農業資源更好地融合發展,提升產業附加值,增加農民收入。旅游業具有融合度高、滲透力強等特點,以“旅游+”為路徑,可以將鄉村社區、田園風光、民風民俗、特色種植業等社會和產業資源,甚至荒山荒坡荒灘等閑置資源,進行整合開發,實現“旅游化”發展,將鄉村資源盤活,形成高附加值的現代鄉村和農業旅游產品體系,為農業增產、農民增收提供“旅游化”路徑。

其次,《意見》中確定的“旅游發展全域化”的目標,對鄉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將形成一種引導和倒逼機制。旅游發展全域化,就是要在市場的引導和政府的主導下,推動旅游發展的空間全域覆蓋和產業之間的全域融合,包括旅游公共服務的全域貫通和旅游環境的全域優化等。因此,“旅游發展全域化”作為一種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,必將形成一種旅游發展的引導和倒逼機制,特別是對于經濟欠發達的鄉村地區,政策目標的拉動必將引導那些具備條件的貧困縣、貧困村在進行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路徑選擇時,更多考慮旅游脫貧、旅游富民的可能性和可行性。

第三,《意見》強調的在“兩山”理論指導下的“綠色發展”原則,將有利于進一步美化和提升鄉村環境,使鄉村更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。發展鄉村旅游就是依托農村的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,開發綠色生態健康的旅游產品,打造一種回歸自然、返璞歸真、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旅游產品體系。《意見》強調,全域旅游要在“兩山”理論的指導下,實現“綠色發展”,優先打造鄉村的生態環境、提升鄉村景觀水平、提高鄉村環境質量,使鄉村生態更加優良,鄉村景觀更加優美,整個鄉村環境更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,終發展成為休閑、度假、康養、研學等綜合性的鄉村旅游目的地。
第四,《意見》提出的“加強基礎配套,提升公共服務”的發展要求,將進一步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城鄉均等化。當前,我國在公共服務領域依然存在著城鄉二元結構,城市和鄉村在交通、環衛、安全、醫療、咨詢和商業服務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距。這不僅成為發展鄉村經濟的短板,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制約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。《意見》要求發展全域旅游,必須首先解決好基礎設施短板,提升公共服務水平;針對鄉村旅游的發展,要實現城鄉互補協調和一體化發展,達到基礎設施全面化、公共服務一體化,從根本上實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城鄉均等化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,將有利于進一步拉動鄉村旅游精準扶貧、旅游富民和鄉村振興。

后,《意見》著重強調的“旅游扶貧和旅游富民”政策導向,為旅游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。脫貧、富民、鄉村振興是一個遞進的發展過程,將鄉村旅游融入鄉村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,以“旅游+”為路徑,依托貧困地區的自然環境、生活和生產資源,開發鄉村觀光、休閑、娛樂、文化體驗、度假、康養等鄉村旅游產品,實現傳統鄉村經濟向以旅游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轉變,支持和鼓勵外出打工的農民回鄉就業創業,不僅促進了以傳統農業為主的鄉村經濟體系的轉型升級,也為鄉村社會的持續發展注入了人力資源動力,使鄉村經濟能夠通過全域旅游的發展實現由脫貧到富民、再到鄉村的全面振興。《意見》提出要繼續加大對旅游扶貧和旅游富民的政策導向,包括資金引進、技術投入、人才建設、項目規劃等,使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能夠真正促進農村變美、農業變強、農民變富,促進貧困地區由脫貧致富走向全面振興。
總之,旅游脫貧富民是《意見》中確定的全域旅游深入推進的重要目標,是對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和“兩個一百年”總體目標的積極呼應,是我國今后一段時間內旅游業轉型升級和深化改革的行動指針。我們要在十九大的精神和《意見》指導下,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發展格局,構建新型鄉村經濟體系,打造精準脫貧和鄉村全面振興的旅游產業模式。